2017年6月14日下午,第六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一号报告厅举行。中国著名诗人郑敏,德国著名诗人扬·瓦格纳(Jan Wagners),中国著名翻译家、诗人屠岸荣获本届诗歌奖奖项,并现场接受了颁奖。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到场祝贺并致辞。谢冕、周其凤等近百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师生齐聚盛会。颁奖活动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蒋朗朗主持。
第六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设中国诗人奖、外国诗人奖和诗歌交流奖三类奖项。此次评奖继第一届、第二届评奖之后,再次设立诗歌交流奖,旨在鼓励在诗歌翻译、批评、出版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诗歌翻译家、批评家、出版家,以促进诗歌领域的相关交流工作。
中国著名诗人郑敏先生是当代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她七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与中国新诗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并相互哺育。评委会在授奖辞中评价:“她的诗从一开始就跳出了浪漫主义的世纪窠臼,追求感性和理性、‘诗’与‘思’的高度统一,追求从日常经验出发,在无限拓展的时空中呈现‘智慧的凝聚’。对她来说,诗不仅是灵魂在燃烧中吐出的光和力,也是心头流过的思想的音乐,是从这思想之流中涌出的生命瞬间造型,是丰富、清明而又玄秘的观念在沉默和语言的辩证激荡中凝成的灵动而繁复的图像。”郑敏先生的诗与时代的风云变幻,包括她本人在内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以及她基于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展开的历史想象息息相通,为当代诗歌带来了重大收获。
德国当代著名诗人扬·瓦格纳曾受邀作为驻留作家旅居美国、意大利,先后获得多种文学奖项,其代表作《雨桶变奏曲》获得2015年莱比锡书展大奖,也成为该奖历史上首部以诗歌体裁胜出的作品。评委会在给他的授奖辞中说:“扬·瓦格纳的诗歌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的挑战和嘲讽,与时代政治和宏大叙事保持了一定距离。他的诗歌青睐传统主题与风格,诗歌风格节制而又优雅,却又不乏蜇人的幽默。他观察书写大千世界的草木鱼虫,微不足道却又亘古永恒。他的咏物诗既是与大千万物的共鸣,也是历史记忆的掩埋场;提出的是隽永的问题,期待的是当代的回响。”
著名翻译家屠岸先生是本届评奖中诗歌交流奖项的获奖人。屠岸先生可谓英诗汉译领域的一棵“不老松”,他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并翻译外国诗歌,1948年翻译出版了惠特曼诗选《鼓声》,1950年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了多部诗集、文集和翻译作品。他2001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彩虹奖,2010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1 年获“2011年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奖。评委会在给他的授奖辞中说:“屠岸先生的诗歌翻译准确、鲜明而又不失文学性;先生既能对原诗的意境做出透彻解析,又能延续其神韵和风格;他坚持以诗译诗,力求做到形神兼备、异化和归化的互补与平衡。”
郑敏先生、屠岸先生是70余年来中国诗歌创作和翻译领域躬耕不辍的践行者,也是其风雨沉浮的见证人,硕果累累,实至名归,此次获奖是中国诗歌界对他们终身成就的又一次肯定和褒扬。扬·瓦格纳的获奖则进一步显现出“中坤国际诗歌奖”这一民间奖项开阔的国际视野、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以及与国际诗歌界的良好沟通。
本次诗歌奖评委会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谢冕,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诗探索》主编、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吴思敬,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及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会长赵振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刘福春,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唐晓渡,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林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高兴,著名诗人、翻译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西川,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黄燎宇九位学者组成。